《谁动了我的奶酪》
mk体育党委委员、总会计师 王 丽
手捧一本书在一盏温暖微亮的灯光下随意翻阅是我每日睡前最宁静、轻松、惬意的时光,这种不经意的翻阅在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本书,浩如烟海的书本带给我无尽的遐想和深邃的触动,现回想对我有一定启发和影响的书很多,今天想推荐一本多年前阅读还有一定记忆也令我有所收益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
该书是一本内容十分简单的寓言故事,通过两只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历程,揭示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任何时刻,都应该注意观察和积极应对变化。
从小到大,从学生到工作,走过几十年的岁月历程中,遇到过一些令我无语、无奈而又无助的事,面对生活和工作中一些无法改变的境遇变化,纠结过、彷徨过,最终结果都还是接受并顺应事物发展想办法去适应改变。一路走来,深刻感悟世事变化无常,生活仍很美好可期,无论何时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迎接挑战的应变能力。通过阅读该书,我觉得大部分人包括我都不是善于预测变化的嗅嗅,也不是遇到变化时能快速做出改变行动的匆匆,许多人在更多的时刻可能会是固守现状的哼哼,而现实却教会我们要迅速停滞抱怨,坦然接受变化,要求我们应该要不断学习,进而成长为逐渐觉醒的唧唧。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完该书,更使我养成了凡事提前做规划的习惯。要在做任何事之前预先提前做好推进准备和变动应对方案的规划,则必须要有先感知变化并勇于接受、勇于改变、迎接变化挑战的准备。预则立,立则行,行则达,未雨绸缪,方能临危不乱。
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变化像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常态,有些变化突如其来,有些变化一直都悄悄存在,我们无法改变,唯有注意观察且顺应变化而及时做出改变才是正确之道。我们不必像嗅嗅一样有敏锐的变化感知力,也不必像匆匆一样有超常的改变行动力,但我们都不可以做固步自封的哼哼,至少可以像唧唧一样勇于跳出自以为的舒适圈,积极应对变化,因为更美妙的奶酪总在迷宫的下一个转角。
希望您和我一样读完这本书后受益匪浅,不畏改变!
《骆驼祥子》
mk体育生产安全部主管 储欣欣
旧中国,一个年轻力壮、品质优良的人力车夫,辛勤劳动,却始终无法过上“自己购车,自给自足”的普通生活,愿望也一次次被现实击碎,最后主人翁骆驼祥子万念俱灰,自甘沉沦。这一切的根源,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对劳苦大众的压迫,祥子的命运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正如老舍先生所写“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着一些公理”。
岁月流年,时代变迁,但是我们普通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没有改变。对于骆驼祥子而言,他的愿望是一辆漂亮的人力车,对于现代的社会,普通人的愿望可能就变成了一辆出租车或者一辆挖掘机,那在这个新时代里,一位出色的出租车或者挖掘机司机不能正常就业生存的现象还会发生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正如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描述的那样,“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之本已经形成了。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这是逐梦的时代,这是复兴的时代,这是最美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新征程上,“骆驼”不会变成“祥子”,中华民族也必将复兴。
《人民的名义》
mk体育纪委两室 李晓睿
作为一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四年多的基层干部,当翻开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这部被誉为“中国当代反腐题材里程碑”的作品,锋利的笔触,打开了一扇观察人性与权力的全景之窗。
书中对贪腐案例的刻画让我深感震撼。处级干部“小官巨贪”赵德汉藏匿两亿现金的别墅;副厅级的副市长丁义珍政商勾结贪腐外逃;正厅级的公安厅长祁同伟堕落为权力奴隶,勾结商人、雇凶杀人;副省级的高官高育良以权谋私的层层伪装;副国级的干部赵立春纵容子女构建商业帝国,暴露“家族式腐败”和“政治资源变现”链条......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是从现实中拓印而来。当赵德汉面对搜查时那句“我一分钱都没花”的哭喊,充分暴露出贪腐者往往始于微小的心理失衡,最终在权力与欲望的漩涡中沉沦。这种对人性弱点的精准解剖,恰是我们纪检监察工作者需要反复审视的课题。
小说塑造了侯亮平,一个有血有肉的党员干部形象。侯亮平在查办同门师兄弟祁同伟时的挣扎与坚守,深刻体现了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职责的履行,更是一场与人性阴暗面的正面对决。正如习总书记说的“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道尽了我们这个职业的沉重与光荣。
作为纪检人,我推荐这本书并非因其情节的跌宕,而在于它撕开了权力场域的华丽外衣,将贪腐的病灶与监督的力量同时置于阳光下暴晒。这部作品,正是送给所有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照见初心,也照见使命。
《长安的荔枝》
mk体育办公室副主管 朱伟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以唐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小人物命运的故事。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只是荔枝来”,道出了“荔枝来了”中那些默默无闻做事的小人物。
故事主人公李善德是长安的一名小吏,本以为能凭借多年努力买房过上安稳生活,却因一次意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接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辰前,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约5000里路,即便是快马日行不过500里,这几乎是个死局。但李善德没有放弃,他凭借着对数字的敏感和执着,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改良运输工具、规划路线、计算时间,于绝境中寻找生机。
这本书展现了小人物在历史洪流和权贵压迫下的挣扎与坚守。李善德身处底层,面对官场的腐败、同僚的排挤,以及任务本身的巨大困难,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或轻易放弃。在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底层百姓为了权贵的私欲所承受的苦难,也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的坚守,不仅是对任务的负责,更是对内心正义和良知的捍卫。
我推荐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它的故事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又残酷的大唐盛世。其次,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控非常精准,从官场制度到民间生活,从荔枝的种植到运输的艰辛,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对唐代社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书中小人物的命运能引发我们深深的共鸣和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面临各种困境和压力,正如书中所说“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李善德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即便身处绝境,只要保持信念,勇于尝试,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义,就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傅雷家书》
mk体育纪委两室职员 李容英
《傅雷家书》收录了翻译家傅雷与长子傅聪1954-1966年的百余封家信,内容横跨艺术探讨、人生哲学与家风建设。傅雷通过每月数千字的长信,既教授艺术鉴赏,更传递“真诚待人、谦虚谨慎”的家风。
父母之爱,计在深远,傅雷为儿子规划“做人→艺术家→音乐家→钢琴家”的进阶路径,甚至指导其如何与妻子弥拉相处。书中既有对贝多芬奏鸣曲的深度解析,也有对日常开支的细致叮咛,还在信中反复强调“做人第一,艺术家第二”,提醒傅聪“点滴服务即是爱国”,将家国情怀融入生活细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联。
初读时震撼于傅雷的博学,再读时感动于中国式父爱的深沉。身为子女,我曾疑惑父母为何总在微信里转发“养生文章”,如今也懂这笨拙的表达背后,是如傅雷般“怕你嫌烦,却忍不住牵挂”的矛盾。身为父母,我也开始了自己的絮絮叨叨,怕孩子冷了担心孩子饿了,这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和牵挂。
这部书信集不仅是亲子关系指南,更是职场人重塑价值观的宝典。当我们在工作压力下焦虑时,傅雷“首尾不懈,专注一事”的劝诫,恰似穿透时空的清醒剂;当遭遇职业瓶颈,书中“把挫败当心灵灰烬”的智慧,又能赋予破局勇气。
《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国乾公司副总经理 金丰
今天我为大家推荐和分享的书名字叫《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合上《筚路维艰》,历史的厚重感如潮水般涌来。萧冬连先生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将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娓娓道来,让我在泛黄的史料与鲜活的叙事中,读懂了一个国家在探索中前行的艰辛与坚韧,也对“道路决定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人”的刻画。无论是决策层在重大转折中的博弈,还是普通民众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始终紧密相连。这也让我意识到,任何社会变革的成功,都离不开无数普通人脚踏实地的努力。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筚路维艰》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面向未来的启示。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对既有模式的突破与创新。这种“在试错中成长”的探索精神,正是中国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如今,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无论是科技“卡脖子”问题,还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都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更包容的态度、更务实的行动去破解难题。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民族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觉醒。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既要铭记先辈们披荆斩棘的不易,更要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信念,在属于我们的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深度工作》
国乾公司工程部部长 汪胜利
多数人的一天,完成每日的工作任务后,刷抖音、朋友圈、聊天等。直到下班你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记得,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感觉啥都做了,但又感觉啥都没做。时间都去哪儿了呢?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这些脑力劳动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打电话、回消息、群聊沟通等“浮浅工作”上。
作者在《深度工作》书中指出,“伪忙碌”的浮浅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价值。更要命的是,它们容易复制,可替代性强。与浮浅工作相对的,就是深度工作。它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可以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深度工作》这本书我感觉更像是一篇长论文,前半部分论证深度工作是存在且重要的,后半部分是引用大量案例来介绍如何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关掉手机、关掉网络,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学习、工作或者思考。互联网的时代分散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固然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和大量的素材,但你东拼西凑下来的东西空洞无神,与个人不相匹配,因为那不是你真实感情的流露,自然和你貌合神离。
我最喜欢的工作状态是一个人安静的坐下来,泡一杯茶、燃一支烟,面对电脑,思考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大任务拆解为小目标,理清思路并逐步完成,这样既能减少焦虑,也能提升成就感。同时持续回顾工作表现,不断调整策略,优化工作方式,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活着》
国烨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 李方永
如果你曾觉得生活艰难,不妨读一读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跌宕起伏的一生。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也让我在迷茫时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少爷沦为贫农,经历了战争、饥荒、亲人的相继离世,最终只剩一头老牛相伴。作者通过福贵的一生,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活着本身即是一种意义。苦难无法避免,但人能在绝望中学会珍惜、在孤独中感受温情。
去年因工作压力一度陷入焦虑,偶然翻开《活着》,却被福贵的故事深深触动。他失去一切却依然选择“活下去”,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让我反思:我们抱怨的“不如意”,是否只是矫情?书中有一句话让我铭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如今每当我遇到挫折,便会想起福贵和老牛在夕阳下耕地的画面——生活纵然千疮百孔,但只要还能呼吸,就有希望。
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勇气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推荐给每一位正在为生活奔波的你,愿我们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活着”的力量。
新盛昂公司综合办公室职员 铁雅菲
后疫情时代的青年们,常在短视频的碎片中感受焦虑,在信息茧房中触摸孤独。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恰似一束穿透时光的晨光,照亮当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路径。
当孙少平在工地油毡棚里就着烛光读书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七十年代青年的求知渴望,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生命韧性。这部百万字的长卷里,黄土地上的人们用血汗浇灌希望:孙少安在砖窑的废墟上重建家园,田晓霞在洪水中定格永恒,金波在草原唱响未央歌。这些在命运褶皱中倔强生长的身影,让“奋斗”二字褪去鸡汤色彩,化作青石板上真实的凿痕。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始终相信”春天从冻土里拱出来”的可能。在阶层固化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孙少平用知识凿开认知的岩层,田润叶以坚守对抗世俗的洪流,告诉我们真正的突围从不是打破枷锁,而是在重负下依然挺直的脊梁。书中双水村的月光照进北上广的写字楼,依然能唤醒那颗渴望破茧的心。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正抽出新芽。这个春天,不妨让路遥的文字成为你背包里的指南针,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史诗般的壮阔。当我们在现实的沟壑中种下理想的种子,每个普通人的故事都能成为照亮时代的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